蟑螂生态学及防制技术
第一节、 蟑螂的生活习性、危害及其分布
(一)蟑螂的生物学及习性
了解蟑螂的生态习性是为了更好的制定防制策略及选择方法措施的依据。首先蟑螂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所谓的不完全变态是指该类的昆虫不经过蛹期,这种变态称之为示完全变态)分为卵、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龄时期称为若虫,完全变态的幼龄时期的昆山虫称为幼虫)、成虫三阶段。
1、 蟑螂的生活史
螂的生活史的特点之一是周期长,周期最短的是德国小蠊,一般完成一个世代也需要2个月,长的如美洲大蠊历时大概需要一年的余。生活史的长短不仅是因各式各样类而异,而且因不同温度营养等条件而不同。
成虫的寿命也较长,寿命最长的美洲大蠊可存活一年之久,但同样也是与温度和营养有关系。
1.1成虫 体躯背腹扁平,头小而向下方倾斜,体躯有光泽,体色因种类而异,有棕褐色、红褐、浅灰或有华丽的斑纹。成虫寿命约为2—8个月,雌虫比雄虫长,雌虫和雄虫的区别是雄蟑螂的尾端具有2个附器,1队分节状尾须,还长有一对细小的针突(腹刺)雌蟑螂的尾端只有1对尾须,无针突。雄蟑螂的体型一般比较瘦小、细长,而且雌蟑螂则相反,一般比较肥厚、宽大。雌蟑螂一般只交尾一次,其寿命的长短受温度营养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1.2若虫 刚从卵鞘内初孵出的若虫都集中在卵鞘周围,呈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变深,并散开活动。若虫类似成虫,只是个体小,无翅,性器官未成熟。若虫发育缓慢,必须经历多次的蜕皮,逐渐长大,触角和尾须节数也随着龄期而增长,这一特点已经用在蟑螂的防制上(后面有具体的阐述)若虫的最后一次蜕皮长出翅膀,羽化为成虫。刚蜕皮的若虫和刚羽化的成虫也呈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加深。若虫蜕皮的次数和龄期而增长,这一特点已经用在蟑螂的种类不同而不同。若虫在丧失附肢或损伤触角后,可经过蜕皮在下一龄重生,不过这类的损伤再生也会增加蜕皮的次数。同样发育期限的长短也与种类相关。如德国小蠊从卵到成虫约需80天,黑胸大蠊约为370天。生活史长短还与温度有关,如德国小蠊19度时若虫期长达147天,而31度时只需41.7天。
1.3卵 卵呈窄长行,乳白色,半透明,在卵羽化鞘中排成整齐的两列,卵鞘中含卵数也因环境条件心及产卵次数不同而不同。雌虫交尾后通常10天左右便函可开始产卵。雌虫产卵时,首先分泌胶状物质,使卵荚也现在腹部末端,然后产卵于卵荚内,每个卵荚内可产10—40个卵,雌虫一生可产8—10个卵荚。卵鞘在温度25度,相对湿度在60—80%条件下,卵期限大约28—90天。
2、 蟑螂的生态习性
蟑螂分为家栖类和野栖类两种。目前全世界已知蟑螂种类约5000余种,但约大多数为野栖类。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蟑螂可分为5科,即蜚蠊科、光蠊科、姬蠊科、折翅蠊科和鳖蠊科。其中德国小蠊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害虫,在我国已经止升为第一优势种。我国有资料记载的蟑螂种类有11科、48尾、168种,而室内种类和它们的近似种分属于6个科(亚科)11属18种。
2.1蟑螂的种群分布
蟑螂起源于非洲,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带到南美、东欧和南亚,逐步传到世界名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温度、湿度、食物、水以及隐蔽的栖息场所,是蟑螂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由于蟑螂损坏物品,传播疾病,所以家栖和半家栖的蟑螂是当今最重要的室内卫生害虫之一。
蟑螂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也不相同,有的种类遍布全国,如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德国小蠊;有的则局限某些地区,如日本大蠊主要分布在北方寒冷地区:澳洲大蠊、褐斑大蠊主要分布在南方炎热带地区。南方地区已正式定名的有16种,北方地区只有6种显著于南方。目前在中国北方的优势种主要是德国小蠊,而南方主要是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为主。
2.2栖息习性
蟑螂喜欢选择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场所。一般人居住的环境都有有这几种特征所以蟑螂就成为危害我们美丽家庭的重要害虫之一,蟑螂喜暗怕光,昼伏夜出,这也是蟑 螂的重要生活习性,一般蟑 螂白天常躲在家具、橱柜、墙壁缝隙等到阴暗角落里,不易被人发现。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们却给了我们无穷的破坏,一般我们可以在它的栖息场所提供了可靠的线索。而且蟑螂身体较扁,顺此经常躲藏在很窄小的狭缝中。根据蟑螂的生活习性,蟑螂一般选择靠近水源、热源、食源附近的隐蔽场所栖息和生活,就北方而言,蟑螂多当选集中在暧气管道的周围。
不同种类栖息的场所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德国小蠊喜欢藏在各类的缝隙中,而美洲大蠊喜欢躲在大一点的孔洞中,而且偏爱湿热的环境,黑胸大蠊多见于碗菜柜、桌子和小池一角。
如果说白天我们能见到蟑螂就证明该场所的蟑螂已经 到了“患难成灾”了,防制已是客不容缓了。
蟑螂还有群居的习惯,一般我们可以在一个栖息点上看到几十个几百个蟑螂群居在一起。这是由于蟑螂的成虫和若虫能分泌一种信息素的缘故。
对于具体的不同的环境蟑螂的栖息场所主要是:
在住宅内蟑螂以厨房灶壁的缝隙、研究会橱内、案桌下、水池底下、放杂物的橱柜以用煤炭堆内为主要栖息场所。在居室内,各种家具的缝隙也有孳生。甚至有的蟑螂钻到缝纫机、收音机、电视机里面和冰箱后面孳 生,就我们发现在冰箱的压缩机已经成为蟑螂很好的一个栖息场所了。
宾馆饭店由于温度适宜,食品丰富宜于蟑螂孳生繁殖,但从整个宾馆区来讲,食堂、厨房、面包点心房、食品仓库等是蟑螂主要集中的地方,其余在办公室写字台、沙发、橱柜、床头柜、卫生间、地毯下、水暖管道等处,均是蟑螂隐藏栖息的地方。
各类工厂中,食品加工行业受蟑螂的侵害最为严重,其中尤以酿造厂的发酵车间、酱油厂的的制油车间、豆制品厂的霉房等密度最高。有时候在墙壁接近天花板的墙角处,就的是在白天也可以见到蟑螂,窨井、下水道、通风管道也栖息着大量蟑螂。
在商业中,蟑螂主要分布在餐饮店、药材店、杂货店中,以饮食服务行业蟑螂危害最严重
近年来经常有报道在火车、轮船、收音机上也受到了蟑螂的骚扰,而且几乎各个部位特别是餐车(厨房、配餐间)的缝隙都成了蟑螂栖息的场所,甚至渔船、深水中的潜艇上都有有蟑螂生存
2.3食性
蟑螂是一种杂食性昆虫,食物的种类相当的丰富。但以含淀粉或香甜的发酵食品和新鲜肉类尤为喜欢,顺此麻油、红糖、面包都能作为诱饵,拌在杀虫剂中诱杀蟑螂效果很理想。一般来说在植物油中,香麻油对它的诱惑力最大,在食糖中,红糖、饴糖对它的诱惑力最大
蟑螂的要食性也不完全一样,德国小蠊喜吃发酵的食品;黑胸大蠊喜吃糖和淀粉:美洲大蠊喜吃腐败变质的物质,但糖对它也有很强的吸引力:澳洲大蠊喜吃植物性食物。
蟑螂还经常躲藏在蔬菜堆里面,在蔬菜中它对洋葱特别感兴越,因此以用洋葱的提取液来拌毒饵。蟑螂还经常咬食皮革、纸张、书籍、肥皂、各种棉毛制品等等。
与食物相比,水对蟑螂的生存和发育尤为重要,蟑螂能耐饥但不耐渴,在蟑螂若虫期,褐斑大蠊的1龄若虫在供水情况下,即使无食仍有22.7%的虫体以育成2龄期,若无水供给,刚无法生长发育。在处于恶劣环境的时候,无食又无水的时候,蟑螂就会相互残食。
2.4活动
蟑螂的活动多为昼伏夜出。蟑螂夜间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蟑螂夜间活动,一般从19点左右开始,活动高峰大都有在深夜22点到24点,上半夜活动比较频繁,下半夜逐渐减少了,也有在黎明前出现在个小高峰,至翌晨5点到6点终止活动,重新隐匿到栖息场所内。
蟑螂虽然有翅,但不以飞行为主要活动方式。雄虫每分钟可爬行21米,雌虫子爬行稍慢些,有的蟑 螂在受到惊吓时,可跳跃几厘米远。蟑螂不仅能在普通的平面上疾走,而且依靠足上的爪和爪间盘以及各跗节间的节盘,能在光滑的玻璃面、垂直面,或物体下面爬行。蟑螂的爪盘一但受伤,就会失去在玻璃上爬行的能力。
温度对蟑螂的活动有显著的影响,当低于15℃时,绝大多数的蟑螂不活跃15—37℃最为活跃,37℃以上呈兴奋状态,室温超过40℃蟑螂趋向于死亡。
噪音、震动、强光以及某些杀虫剂处理过的物面,蟑螂会自动回避和逃窜,这是因为蟑螂的身体上有许多的感应器官,尾须上洋剖许多感觉毛,平时直立,受到处界刺激后就倒伏下来,这种信号就会迅速接传导到腿部,蟑螂就会立即躲避。这种被称为风感器的感官很敏感,它可以听到听不到的声音,同时对风的压力也很敏感,蟑螂寻找食物主要靠头部两根细而长的触角,触角上面有很多感觉毛。嗅觉触角就是它的嗅觉器官,味觉主要依靠小颚须、下唇须和中腔壁上的一些感觉毛。
蟑螂的扩散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扩散主要是通过 它们的爬行或者滑翔散布到不同的场所的。一般这种扩散都是因为找寻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总的来说蟑螂很少主动扩散,但是在收到惊吓时或者自己的栖息环境污染被破坏,它们就会找寻适宜的环境污染,因此在防治蟑螂的时候一定不能局部用药,一定是在全方位采用综合的措施。
被动扩散主要是指交通工具的携带,在现在运输业以过的今天,蟑螂的携带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在98年前银川没有报道有蟑螂的现象,但是现在蟑螂已经成为银川的主要卫生害虫之一,就北京市而言,上世纪最大的入侵品种就有如今成为北京优势的德国小蠊。这些主要都有是因为运输业,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多了,蟑螂也随着商品货物到过了各个地方,这也就是今天蟑螂遍布全球的原因 。
2.5季节消长与越冬
蟑螂的活动和繁殖皆受气温的影响,蟑螂的季节消长就是因气温的变化而表现的种群或群落数量的变化。
一般当室温低于7.5度时蟑螂就进入了越冬状态,4度时就基本上不能活动,零下5度时很快就死亡了,蟑螂可以以成虫、若虫、卵荚越冬,越冬场所一般要求隐蔽不干扰,温度适宜,多以食堂和导民厨房为主,仪器仓库、家具抽屉里也能越冬,现在看来蟑螂的越冬是静止的但不是滞育的,根据这种情况冬季开展灭蟑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是容易找到蟑螂,由于它们处在静止状态,容易消灭;二来在靠近热源的地方使用杀虫剂集中喷洒,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杀灭效果,不过在现在北方冬季取暖,蟑螂基本上在室内没有越冬现象,不过冬季多数集中在暖气管道的附近